中国海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有哪些?-九游会ag登录
中国海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有数学与应用数学、法学、海洋科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以下是具体名单一览表,供大家参考,由于专业设置可能会变动,正式填报时需要以学校最新公布的数据为准。
一、中国海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名单
学校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海德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招生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专业代码:070101h)、生物技术专业(专业代码:071002h)、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2701h)。
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海洋科学专业(专业代码:070701h,中国海洋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法学专业(专业代码:030101h,中国海洋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代码:080901h,中国海洋大学-英国赫瑞瓦特大学)。
上述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均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且学生在校期间不能调整至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建议非英语语种考生谨慎填报。
二、中国海洋大学海德学院及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介绍
1、海洋科学(中外合作办学)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是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涉海专业之一,在历次海洋科学学科评估中均排名全国第一。依托中国海大海洋科学专业,本着“强强联合”的原则,2014 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国海洋大学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合作开办海洋科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这也是国内第一个海洋科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项目。
2、法学(中外合作办学)
法学(中外合作办学) 专业系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经教育部批准与美国高校联合举办的法学本科阶段双学位合作办学项目,系中国海洋大学与美国百强大学之一亚利桑那大学的强强联合,由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与美国法学院排名前50位的亚利桑那大学罗杰斯法学院合作运行开展。
项目通过教授中美两国的法律制度,培养既通晓国内、国际法律规则,又具备熟练英语沟通能力的高端涉外法律人才。项目学制四年,由中外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中外教师联合授课。通过课程互认,完成双方学业要求的学生将同时获得中国海洋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法学方向)。学生经选拔可通过赴美交流的形式完成部分学业,也可以全程在海大完成美方课程学习并获得双方学位。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为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经教育部批准,自2020年起中国海洋大学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合作开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采用“3 1”培养模式。
4、海德学院
海德学院是中国海洋大学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合作共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于2020年 4 月 22 日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现设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三个本科专业。
学院坚持“中外融合、特色办学”原则,结合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教育优势,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世界一流的师资和课程。使用国内、国外双接轨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跨学科融合能力、逻辑思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创新人才,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推进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在中国海洋大学“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采用具备新时代国际化特色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
学院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及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强化智能数据分析基础、突出海洋和国际化特色,紧密对接健康产业、大数据产业人才需求。学院启动建设中澳智慧海洋联合研究中心,在大数据支撑下聚焦海洋生物和食品、医药等领域,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支持本科生参与国际联合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国际化科研水平。
生物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学生具备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方面扎实的知识和理论基础;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生物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学等领域有较强的定量研究能力,从而具备一专多能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为本科生进行硕士、博士研究深造、以及在生物研究、教学、企业或管理行业就职打好基础。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在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等方面具备扎实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注重食品机械与设备、现代仪器分析和食品检验方面的实验训练;重视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等专业知识教育;发展海洋食品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精深加工技术的校本特色,培养能够胜任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教学和管理等岗位的复合型人才和海洋特色食品产业的卓越人才。
数学与应用数学(中外合作办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统计和数据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统计和数据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理论问题的能力,以及借助计算机进行数学建模和定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持续学习能力和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未来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决策管理、软件开发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